杏彩娱乐

会议回顾|第十届南京三校艺术学研究生论坛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8



20251012日,第届南京三校艺术学研究生论坛在秋意中,于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东南大学杏彩娱乐 与南京杏彩娱乐 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承办。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学研究”为主题,设置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学创新、审美感知重塑、世界艺术史书写、数字人文视野下的美术考古、艺术科技与哲学对话等分论坛,邀三校艺术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投稿参会,呈现出三校青年学子们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探讨技术变革语境下艺术学科的发展前景论坛期间,三校同学共汇报了四十余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学术论文,各会场的学术评议老师从论文内容、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等多个角度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并鼓励学子们勇于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在学术道路上迈向更高的层次。



本次论坛开幕式于上午9:00在南京大学杏彩娱乐 东大楼310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杏彩娱乐 徐志君助理教授主持,东南大学杏彩娱乐 副院长董甜甜副教授南京杏彩娱乐 人文与博物馆杏彩娱乐 (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翁再红教授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院长赵奎英教授分别致辞。


三位教授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同时追忆往届论坛上同学们的思想交锋与观点碰撞,期待本次与会研究生们继续在交流中激发思想、深化友谊,共同推动艺术学研究的进步。

第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学创作 ”的讨论于310报告厅进行,主持人为东南大学博士生陈璐明,南京杏彩娱乐 人文与博物馆杏彩娱乐 (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翁再红教授担任评议人。陈璐明、赵玉琪、吴行健、姜丞怡、王静、邹青宸分别以《情动、共同体与想象力: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智能方案》、《从田野到云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浒浦花鼓的传承与创新》、《编剧还是工具?——人机协同背景下剧本创作主体的边界争议》、《当代接受美学中文征明对沈周绘画的学习》、《走近、走远:夏尔丹的<肥皂泡>及沙龙展陈》和《从“笔墨为心迹”到“算法为媒介”:人工智能介入下中国山水画创作困境与伦理重构》为题,关注数字技术或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和审美接受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保持和传承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价值南京杏彩娱乐 的翁再红教授为每位同学的论文都进行了细致的评审,表示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具体问题各有侧重,但都关注了在技术介入的背景下,创作主体的角色变化及其带来的伦理挑战,并试图寻找在技术与传统之间平衡的方法和路径。翁再红教授依据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专长以及治学经验,给他们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二场分组讨论的是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感知重塑”,由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政龙主持,东南大学杏彩娱乐 董甜甜副教授担任评议。徐傲群、王慧婷 、何政龙、韩梦影、范小曼、宋垚、刘瑶七位同学分别以《宁芙的发明:癔症、摄影与舞蹈之间的姿势图像学》、《无身之声:论AI生成ASMR的声音拟象与感知重塑》、《视觉现代性进程中的窥视媒介及其知识考古》、《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感知重塑:人的主体性困境与能动性探赜》、《大语言模型工作原理的推论符号特征及其对人类感觉概念的表现可能》、《艺术作为“人性”的证明? ——机器人创作、梦境模拟与意识难题》、《赵孟頫“用笔论”与Apple Pencil的哲学对话》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分享,董老师对于每一篇都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她指出对于本组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关注多集中于主体性问题,而对于人工智能的审美感知重塑问题关注还较少,本组选题范围从姿势图像学、ASMR的感知重塑、大语言模型与人类感觉概念、梦境模拟与意识问题、以及从古代赵孟頫的用笔到Apple Pencil笔触的深度思考,无不彰显了年轻学者们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思考洞见。



第三场分组讨论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艺术史书写”展开,由东南大学欧阳博主持,南京杏彩娱乐 戴丹教授评议。欧阳博以《发现东方:达芬奇绘画手稿中的中国图式元素》为题,通过具体示例表明达芬奇绘画手稿大量的存在东方艺术中国元素,包括山石树的画法、榫卯结构,以及同中国神迹的关联,体现东方绘画的相通性。王慧怡以《公元前51世纪地中海地区厄洛斯形象的功能演变》为题,阐述了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空间位置转变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并希望以此为未来深化研究的方向。张玮同学以《技之 “游观”:山水艺术的再媒介化与感知方式的转变》为题,关键词是技术和“游观”。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艺术的媒介和观看方式,而“游观”是一个通向未来的通道,中国山水精神里最本真的感知和理想。张淼以《论智能时代下舞蹈身体性变⾰及美学价值》为题,强调舞蹈艺术在未来需要拥抱科技,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一些观念的变革,舞蹈创作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它需要积极的拥抱科技怀旧之心,也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跳出历史大圈。侯瑜以《理性的肉身化:弗朗卡斯泰尔思想中的数学、技术与空间问题》为题,表明艺术并非数学真理的被动反映,而是通过技术这一能动的中介,将抽象思维模式建构为可见的社会现实,成为一个积极运作的社会系统。董琬瑜以《摄影与绘画中的情欲:常玉裸女画图像学研究》为题,通过形式分析与图像学方法,论述常玉如何主动借鉴并转化摄影这一当时方兴未艾的、具有大众消费色彩的技术媒介中的视觉范式,从而融合中国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感官体验,形成其独特的裸女画风格,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中国艺术家们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与科技飞速变革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戴丹教授在评议中总结了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艺术史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建议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关注技术与艺术的互动,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研究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探索精神,不断推动艺术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论坛第四场“数字人文视野下的美术考古”由南京杏彩娱乐 董亚平主持,南京⼤学美徐志君助理教授任评议嘉宾。董亚平、徐琰、赵丹、郑嘉昊、张珂艺、原天羽、古康、吴沐霜同学分别以《正统承续:谶纬视域下东吴禅国山碑考释》、《陈容“所翁龙图样”的跨媒介运用研究 》、《形塑河源——图像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舆图葫芦图像考析》、《倪瓒<十万图>真伪及流传考——兼论王翚的四件<十万图>仿本 》、《乾隆朝<平定两金川得胜图>铜版画的制作、传播与贮藏》、《明代黔宁沐府的册页收藏:规模、年代、来源与后世之名》、《汉地树下坐禅比丘形象探赜——以云冈石窟和河南造像碑为例》和《唐代关中贵族墓葬壁画视觉语言探析——基于空间叙事与图像配置的双重维度》为题,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史的不同方面展开。他们的汇报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和多视角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徐志君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把一个比较抽象,或者比较宏大的问题拆分到具体细致的、可探究的、比较少的依赖于情感的材料和结论方面去。




第五场分组讨论的是议题是“艺术、科技与哲学的对话”,由南京杏彩娱乐 博士研究生陈雨婷主持,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董高薪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南京杏彩娱乐 的靳华林分享《拉康伦理学的美学维度与视觉艺术本体研究》、南京大学李星分享《从摄影机到摄像头:论巴拉兹“视觉文化”与AI生成艺术的技术命名》、南京杏彩娱乐 陈雨婷《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罗莎琳·克劳斯艺术批评的范式转变》、南京大学夏钰清《人工智能艺术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与实践批判》、南京大学肖瑶《技术作为一种媒介:人工智能技术与新感性》、南京杏彩娱乐 业晓凯《从文字到图像——人工智能时代绘画创作逻辑的转变》、南京大学王煜宁《创作、传播与接受: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史书写的社会学转向》,高老师对于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给予了详细的点评,从文章的共性问题到主题涉及的相关理论,都给予了意见和鼓励,彰显了师者风范。





第六场论坛为其他相关主题的汇报,由南京大学的傅王雪萌主持,东南大学陈少鹏副教授评议。徐冰宇、施嘉俊、赵雅如、褚明敏、李如、许博文、陈惠钰、周子琳、周文韬同学分别以《校勘图:乾嘉以来藏书家的访古空间》、《规制与生机——宋代龙尾砚生产的范式与嬗》、《石涛画竹题跋探析》、《如何理解美术的贡献——以浙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艺术与科技”单元为例》、《现象学视域下赛博戏剧的在场性重构与危机》、《人工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积极设想——以古籍修复技艺为例》、《以技致道:中国古代艺术与科技互构的造物认知及历史价值》、《从碎纸机到AI算法:班克斯自毁事件的收编机制及其数字人文反思》和《人工智能艺术是具有原创性的吗?》为题进行汇报。徐冰宇以观者视角和感性维度阐释了校勘图兼涉学术、社会与私人话语,将校勘的抽象价值情境化、艺术化,能动地与时代风气互构。她表明在世变之际,知识生产方式趋新,私家藏书的空间日益紧张,校勘图如同微型的“怀旧乌托邦”,容纳藏书家群体隐微的焦虑与回望。施嘉俊以宋代龙尾砚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兴盛动因、生产范式及后世演变。赵雅如从石涛的画作题跋中对他的创作情感和绘画理论做出总结。褚明敏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美术学科的四个学段里的学习任务5“理解美术的贡献”中选取跨学科内容,指出可以通过“重塑感官体验”“帮助人们规避问题”和“让生活变得更美满”三个角度“理解美术的贡献”。李如立足于现象学视角,对于“在场性”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将从表演者、编导、观演者、技术及环境四个维度,剖析赛博戏剧对“在场性”的解构与重塑。许博文以弗朗索瓦·拜勒的代表作《水的细语》为例,分析作曲家如何运用电子声学技术处理声音质感与空间纵深,并探讨这些纯粹的声音现象如何在听众的认知参与下,最终成为沉浸式的空间探索想象。他的研究揭示了幻听音乐的美学本质,即通过技术手段悬置视觉,从而激活一种内省式的、富有创造性的聆听模式,使声音现象转化为丰富的叙事体验。陈惠钰以中国古代造物实践为考察对象,聚焦艺术与科技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互构逻辑,揭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迥异于西方近代科学与艺术二元划分的独特特质,其以“人—技—道”为核心构建整体性结构:人为技之本,技艺生发于人类智慧创造,是连接实践与认知的关键中介;技为人之师,技艺在操作传承中反向陶炼人的身心性、德行修养与审美判断力;道为人技之归,技艺超越单纯的功能服务与形式塑造,承载宇宙秩序与价值意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契合。周子琳以班克斯《女孩与气球》的自毁事件为案例,探讨其艺术批判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与转型可能。她进一步尝试突围路径,主张艺术批判应转向对技术本身伦理维度的反思,致力于构建不可被算法量化的关系性价值,并积极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如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文本挖掘、数字存档)来记录、研究和延续瞬时性批判艺术的新手段,从而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学创新与审美感知重塑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周文韬考察了当前主流AIGC模型的技术原理以说明AIGC在艺术创作领域并不具备真正的原创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作为创作主体所必需的自主性 (autonomy)。陈少鹏副教授进行了细致评议,表示九位同学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烈的多样性,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他表示多位同学的研究涉及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如褚明敏对美术教科书中艺术与科技单元的分析,许博文对人工智能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研究,周子琳对班克斯作品自毁事件的数字人文反思,周文韬对人工智能艺术原创性的探讨。这些研究展示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保护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科技对艺术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影响。同时,陈教授建议同学们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探索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工智能艺术的原创性、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等。


论坛闭幕式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赵娜主持,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副院长尚荣进行了致辞。




尚荣副院长回顾本次论坛,认为在座的青年学者们都展示了敏锐的学术触觉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他相信青年学者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新知识,新范式,新未来的态度构建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彰显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杏彩娱乐 三校在艺术学科领域长期、紧密、有成效的联系。南京三校艺术学研究生论坛是学术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共育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推动学科交融的产品,也是共同的财富和经验。他期待未来能够更加继续深入的合作和探讨,共同的为学术构建人才培养的推动;希望今天的研讨只是一个起点,建议大家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继续拥抱技术诱惑,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坚守艺术本身,在技术与人们的张力中探寻艺术永恒的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