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娱乐

会议回顾|第七届北大·清华·南大三校艺术学博士生论坛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4


 20251011日,第七届北大·清华·南大三校艺术学博士生论坛于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东大楼310报告厅举行。依照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与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艺术史论系联合(轮流)举办的惯例,本届论坛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主办,论坛议题为“物质性、符号与艺术生产”。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艺术理论与创意系主任周计武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副院长唐宏峰(长聘)副教授、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院长赵奎英教授先后致辞。

陈岸瑛教授代表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三校艺术学博士生论坛的举办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鼓励与会的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深入交流、相互学习。


唐宏峰副教授指出,随着学科目录的更新,艺术学已发展为统合各门类艺术理论和历史研究的综合性领域,跨学科性已成为其内在属性。她结合个人研究经历谈到,当代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已从文学转向艺术领域,鼓励青年学者把握机遇,在交流切磋中推进研究,共同塑造中国艺术学的未来图景。

赵奎英教授代表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对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论坛组织团队致谢。她指出,本届论坛主题“物质性、符号与艺术生产”紧扣学科前沿,涉及艺术本体存在的核心议题,在“去物质化”与“符号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中尤具探讨价值。她期待与会博士生在交流中激发思想、深化友谊,共同推动艺术学研究的进步。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研究生陈静弦作为学生代表,表达了自身参与论坛交流的期盼。她谈到,七年以来,三校博士生论坛持续为青年学者搭建对话平台,使艺术学研究者能在与他人和世界持续互动的过程中深化学术研究。她认为,本次论坛主题“物质性、符号与艺术生产”涵盖技法、叙事、物的流动与技术更新等多重维度,并借里尔克的诗句强调,艺术研究应超越定义与归纳,保留开放与神秘,在真诚交流中激发思想新生。



主旨发言

论坛伊始,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陈岸瑛教授、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唐宏峰(长聘)副教授、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高薪副教授围绕论坛主题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本场主旨发言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周计武教授主持。

陈岸瑛教授以《从物质角度看绘画》为题,提供了一个理解绘画的全新理论框架。他提出,应将任何绘画都视为一个物理性的“体块”,它由具有立体空间的“胎体”与“表面处理”构成 。即便是薄薄的宣纸,在其纤维结构中也具备“胎体”的属性,而非仅仅是承载幻象的“心灵之屏”。基于此框架,陈岸瑛教授剖析了绘画的两种典型范式。叙事性绘画的物质性研究应超越画面本身,进入故事跨越不同媒介流转的“跨媒介”视域 。而与观看技术紧密相连的描述性绘画,其物质性考察则导向了一场关于视觉装置的“媒介考古学”。最后他表明,从物质性出发,对绘画的研究将从材料本身扩展至更广阔的跨媒介与媒介考古领域。

唐宏峰副教授以《灵媒与灵学——近代中国的灵魂摄影与道德实践》为题,围绕近代中国曾昙花一现的“灵魂摄影”现象展开论述。她从1918年《灵学丛志》杂志上一张为船难逝者拍摄的“灵魂照片”切入,揭示了这一实践背后的复杂历史图景。唐宏峰指出,“灵魂摄影”并非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与当时全球性兴起的“灵学”思潮紧密相关。这种实践常常与中国传统的扶乩仪式相结合,拍摄过程极为复杂,不仅要求精密的暗房技术,更对拍摄者自身的精神与道德状态有极高要求,认为只有内心纯净者才能激发底片感光,捕获“灵光”。这里的“光”不仅是物理之光,更是精神与道德能量的显现。最终她表明“灵魂摄影”提供了一条隐秘的图像分叉小径;而灵学,伴随着科学,也提供了一幅科学的异端面貌。它以一种宇宙媒介观,探究神鬼仙灵、人与可知或不可知的周遭世界的关系,再反身求诸己,内练精神心意,实现科学虚无之后的道德救赎。

高薪副教授以《“⽆效的”线条与可表达的意蕴》为题,对列奥纳多··芬奇1473年的素描《河岸风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学术探索。她指出,这件作品作为达芬奇有记录的首幅独立创作,诞生于文艺复兴范式成熟的核心地带,却深刻地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念,向世人展现了达芬奇作为一个“反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也表明,通过描绘水的多种形态及其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达芬奇的关注点已从装饰性背景转向了一种科学的研究。在这一观察过程中,达·芬奇洞察到一个远超阿尔贝蒂所倡导的“历史”(istoria)时间的、更为古老的“地质时间”。这一非历史的、近乎永恒的时间观念,成为了其后续作品(如《蒙娜丽莎》的背景)中超越性维度的来源,将神圣主题置于世俗时间之外。在认知层面,对水流连续性与无限复杂性的观察,使达芬奇意识到线条在捕捉现实上的局限性。这一知识学上的突破,直接促使达芬奇发明了“晕涂法”(sfumato),其目的不再是模仿自然之形态,而是效法自然之效果。最后,她总结道,这幅早期素描如一颗“种子”,不仅预示了艺术家一生的核心关切,更标志着绘画从人文主义叙事传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认知效力的现代媒介。


博士生圆桌论坛


第一场 “物、媒介与身体记忆”

论坛第一场“物、媒介与身体记忆”由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罗绮文主持,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高薪副教授任评议嘉宾。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硕士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成思、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陈静弦、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乔湘、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徐傲群依次进行发言。


王成思以《物质身体的延伸与历史文化的能指: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头发表达》为题,通过对谷文达、李海兵、施勇和肖鲁四位艺术家的头发作品进行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头发的物质性与符号性为艺术家提供的独特表达可能。

陈静弦以《隐喻的终结:画室图像的物质性阐释与历史重构》为题,将画室图像视作由艺术家身体、工具、材料和画室空间之间的互动操作构成的事件,揭示了画室图像中的劳动痕迹与媒介实验,凸显了图像的物质维度与历史过程。

乔湘以《手提箱:二战流亡者记忆的媒介容器》为题,将萨洛蒙、杜尚和本雅明创作的档案形式的回忆录作品结合审视。鉴于三者的作品都从手提箱中发现,乔湘进而探讨了手提箱作为媒介容器所具有的物质性与符号表征,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二战流亡背景下艺术家的生存状态。

徐傲群以《现代的废墟崇拜:一种批判性的解释学》为题,通过建立一整套批判性的解释框架,来明确废墟在现代性的复杂场域内所占据的特殊位置。他表明废墟充当着自然与历史、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交汇点,而现代废墟崇拜则是一种现代性所特有的“症候”。现代废墟崇拜不仅发展出一种奇特的自反意识,而且也因战争废墟的史前性导致其浪漫主义感性得以破产。于是他表明,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废墟所体现的恰恰是现代性自身的废墟状态,每一座“现代的废墟”背后都是一座“现代性的废墟”。

高薪副教授在评议中对四位博士生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王成思关于“头发”作为艺术媒材的研究,高薪副教授称赞其问题意识源于对当代艺术特定范式的关注,并精准地选取了头发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媒材。她建议,为加固、深化论文根基,可进一步结合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从而更清晰地阐释“当代”作为一种艺术理念的内涵。

对于陈静弦关于“画室画”的研究,高薪认为其巧妙地将一个具体的绘画传统与“绘画本体”这一核心理论问题相勾连,指出画室画的范式性演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艺术家对绘画本质认识的改变。她建议,可以通过对德拉克洛瓦、塞尚等人的“画室画”作品做更深入的图像细读,来阐明艺术家对绘画本体认识的转变以及新的感知范式如何彰显。

关于乔湘的研究,高薪副教授肯定其理论框架的魅力,尤其是在运用“记忆剧场”等理论上。但她指出,与紧密关联二战记忆的萨洛蒙和本雅明相比,杜尚在论文中似乎是一个“漂移性的元素”。她建议作者思考如何加强材料间的“粘合性”,或可考虑调整研究对象,以使整体论述更具整体性。

最后,针对徐傲群关于“现代废墟”的研究,高薪肯定其研究视野开阔,论文结构完善,超越了对浪漫主义废墟崇拜的传统理解。她指出,现代废墟所体现的“返回自然”的倾向,可与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理论相联系,这体现了现代性独有的时间观念——当技术文明达到极致后,其瞬间崩塌回归自然的想象,能激发出一种崇高的审美体验。


第二场 “物、符号与叙事重构”

论坛第二场“物、符号与叙事重构”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茅含枫主持,清华⼤学美术杏彩娱乐 陈岸瑛教授任评议嘉宾。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宋垚、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邹海萍、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赵津、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黄庆圆、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褚明敏、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林慕蓉依次进行发言。



宋垚以《造神、摹人与编码:眼眸符号如何参与面孔的艺术生产》为题,将上古至当代的“面孔”艺术生产凝练成“造神”“摹人”“编码”三大范式,进而梳理了面孔中的“眼眸”如何从神圣权力的物质锚点蜕变为内在精神的隐喻之窗,最终演化为数据与权力的交互界面的过程。

邹海萍以《行为展演到图像符号:从祖先祭祀礼仪看东汉石祠图像的两套叙事》为题,她表明东汉大石祠存在两套独立的图像叙事:上半部分意在实现对后世子孙的伦理教化,下半部分则成为祖先祭飨核心叙事的组成部分。

赵津以《何时之春?基于文献史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流传重构史研究》为题,探讨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在历史传承中可能经历的图像重构与概念生成现象,并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绘画史书写中文本与图像交互建构的内在机制。

黄庆圆以《物质与符号之间:近代工艺语境下图案生成机制的再考察》为题,通过研究十八至十九世纪纺织与印花的核心案例,试图证明图案并非纯粹的形式或单纯的意义容器,而是物质与符号相互作用的产物、一种在生产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化机制。

褚明敏以《物性何以成为当代中国“材质艺术”中的符号》为题,既认为“物性能够成为艺术生产中的象征符号”并非一个当代话题,又通过多个角度分析了作为符号的物性何以能够表意,并揭示出物性是一种能够跨越传统艺术类型,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成为与时代同行的、跨语言对话的重要表意符号。

林慕蓉以《先秦共同体艺术中的物质-符号互动:从礼乐载体到情感权力机制》为题,借助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她从表现形态、物质载体、互动机制三个方面解析了先秦共同体艺术。

陈岸瑛教授对六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细致评议,并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针对宋垚关于“眼睛”图像的研究,陈岸瑛教授肯定其宏大视野,同时指出,对于古代艺术,与其泛谈“传神”,不如深入研究眼睛的具体“样式”,例如特定身份人物的眼睛画法。而对于西方现当代,则应将其置于科技史的背景下考察,追溯自17世纪光学研究以来,摄影、电影等新媒介如何塑造了对眼睛的再现方式。

陈岸瑛教授将邹海萍对东汉石祠图像和赵津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研究,共同置于“图画叙事”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创见,即区分“定型”与“非定型”的图画叙事。前者如佛教、基督教艺术,其文本与图像有着非常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后者,如汉代画像石或关于杨贵妃传说的绘画,其叙事往往是“一次性的”或“临时性的”,图像传统并不稳定,很多时候在图像之前没有完整的文本叙事。他认为,辨析这两种不同的叙事类型,对于图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针对黄庆圆关于“图案”概念的梳理,陈岸瑛教授赞同其回溯西学东渐过程的研究方法。他强调,图案的“重复性”不应仅仅从贡布里希式的审美心理角度解释,更要看到“生产和工艺”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适应19世纪英国工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器物在多角度观看下的视觉连续性,重复性元素的出现都根植于具体的物质生产与使用情境。

在评议褚明敏关于巫鸿“材质艺术”的报告时,陈岸瑛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对“意义”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补充。他援引弗雷格等人的思想,指出意义的发生方式并非单一。除了通过再现或指涉产生意义外,在许多当代艺术实践中,意义内在于对材料本身的处理过程,它既不“代表”什么,也不表达特定“观念”。因此,他主张应谨慎使用“符号”一词,将其严格限定在具有指代表征关系的情境中。

最后,针对林慕蓉关于先秦“礼乐”的报告,陈岸瑛教授首先建议将研究时段聚焦于考古与文献证据更可靠的春秋战国时期,并辨析“礼乐”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还是文化理想而存在。他鼓励从考古实物出发,深入探讨这种更为物质化的声音体系,并认为这可能带来令人震撼的发现。


第三场 “物、空间与意义流动”

论坛第三场“物、空间与意义流动”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陈静弦主持,北京⼤学杏彩娱乐 唐宏峰(长聘)副教授任评议嘉宾。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罗绮文、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徐颖、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茅含枫、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许又文、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宋天宇、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赵立达依次进行发言。



罗绮文以《“鸭—兔”图的跨域流动与意义生成》为题,通过追溯“鸭—兔”图在大众文化、心理与认知科学、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流通线索,旨在凸显“鸭—兔”图得以激发和容纳多重感知与思想实践的独特属性,从而加深对图像的媒介性、能动性以及理论潜能的认识。

徐颖以《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下“屏风”的叙事空间建构与当代转化》为题,通过探讨使用情境中的“意义空间”、古代叙事作品里的“叙事空间”以及现代舞台上的“戏剧空间”,以此强调屏风在空间建构与叙事表达上的独特作用。

茅含枫以《中国传统绘画之“情境”本体——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为中心》为题,借助黄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图》的物质形态变化案例,侧重“情境”作为艺术本体的新视角,从而将艺术本体论问题转向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一场扩展“情境本体”理论框架的尝试。

许又文以《景以亭出:元代园林“亭景”流变及其营造特征》为题,通过厘清元代园中“亭”建筑及其景致兴造的历史情状,试图指明元代以亭为主的园林造景和空间叙事方式推动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流变,造就了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观念内涵。

宋天宇以《抗战时期(1931-1945)梅兰芳图像的生成与传播作用新探》为题,通过重审抗战时期梅兰芳图像的生成与传播,指出了梅兰芳图像具有的商业与救亡教育功能,凸显了其中的图像—媒介本体意义。

赵立达以《论当代生态动画叙事中的物性》为题,通过探讨生态动画叙事中物性呈现的三个层次,即从符号的物、行动的物到本体的物,试图证明其中物性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万物于存在意义上平等的转变。

唐宏峰副教授对六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细致评议,在肯定同学们研究完成度的同时,也提出了深入的改进建议。针对罗绮文同学关于“鸭—兔”图的研究,她首先肯定了其选题的巧妙性与研究的完善度,同时也指出该研究的待拓展之处,即未能将图像在中国的流通过程纳入全球视野中进行考察。她认为,它在中国语境下仍与视觉和知觉的知识传播相关联,这一脉络值得进一步探究。

对于徐颖同学以空间叙事理论解读屏风的研究,唐宏峰副教授认为其运用后经典叙事学概念,将屏风在空间叙事中的作用划分为多个层次,完成了理论的自圆其说。但她也指出,该研究将小说文本中的屏风、物理空间中的屏风以及绘画图像中的屏风等不同对象并置讨论,这种拆解对应的方式,无论对于深入理解屏风本身的形制与空间作用,还是对于阐明空间叙事理论的核心要点,都未能精准地点明要害。

在评议茅含枫同学关于中国传统绘画情境问题的报告时,唐宏峰副教授认可其通过《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程来论证绘画作为物质实体具有生命历程,并由此提出以“情境本体”替代“物本体”的观点具有逻辑上的可接受性。同时,她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该论证预设了“物”是固定不变的,但若将“物”本身就理解为与周遭环境持续互动的生命体,则“物”与“情境”之间未必对立。其二,“情境”所代表的流转性与“本体”所隐含的固定性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许使用“情境生成”等表述更为恰当。

关于许又文同学对元代亭景的研究,唐宏峰副教授称赞其清晰地论证了元代园林中亭子如何从观景点转变为景观中心这一变化,并肯定其材料的说服力。但在解释其成因时,唐宏峰认为,将之归因于元代文人不得志的政治境况虽为常见的学术思路,但该解释缺乏特异性。此外,关于小冰期气候变化影响建材的解释,虽逻辑上成立,但仍需更直接的文献证据支持,以避免停留在逻辑推演层面。

最后,唐宏峰副教授对宋天宇同学关于梅兰芳图像和赵立达同学关于生态动画的研究进行了总体评议。她高度肯定了两位同学运用理论的自觉意识,前者尝试结合图像与媒介理论,后者则试图引入后人类理论。但她指出,两者的理论运用都略显“食之不化”,理论与案例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阐发与解释关系。针对宋天宇的报告,唐宏峰明确指出其混淆了“梅兰芳的图像”与“梅兰芳的个人形象”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针对赵立达的报告,她建议首先需要对“生态动画”这一范畴进行清晰界定,并指出其分析过多依赖于对影片情节、形象的文本阐释。她建议研究视野应超越文本,将动画作品与日本当时的产业状况、社会思潮、创作者的观念等外部语境相结合,使研究方法更多元化。


第四场 “物、技术与本体再生”

论坛第四场“物、技术与本体再生”由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硕士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成思主持,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郭秋惠副教授任评议嘉宾。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刘桂诚、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黄昊东、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王慧婷、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博士生魏西笑、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郁双星依次进行发言。



刘桂诚以《符号与物质之间:布拉格学派偶剧理论及其当代重思》为题,通过重新审视布拉格学派的偶戏理论,试图激活其中被长期遮蔽的木偶的“物性”以及人-偶关系。

黄昊东以《吉言祝语到物质生产:清宫吉言类首饰的设计生成研究》为题,深入剖析了清宫吉言类首饰从“祝语”到“物质”的设计生成过程,并指明此种艺术生产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文化编码”实践。

王慧婷以《“⽆身之声”:AI生成ASMR影像的声音拟象与感官贫困》为题,表明由AI制作的ASMR影像只是对过往ASMR影像的风格化模仿,声音的本体性在其中彻底消解,成了“无身之声”。

魏西笑以《AI幻觉的遮蔽与显现:海德格尔视域下的存在论考察》为题,认为AI幻觉既不应被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也不宜被浪漫化为无限的创造源泉,而应被理解为技术时代“危险”与“拯救”共生的哲学现象。

郁双星以《生物艺术媒介的三重超越:对艺术本体的重构路径》为题,表明生物艺术媒介从被动材料走向自创生性媒介、从形式的自律走向形式的自由、从对象性的物性走向具有主体性的主体的过程,推动了当代艺术媒介的生成和本体的重构。

郭秋惠副教授对以上五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深入评议。针对刘桂诚关于布拉格学派偶剧理论的报告,郭秋惠副教授肯定了其扎实的文献梳理能力,同时也指出其遗憾在于未能结合具体案例。她建议,应将经典理论与当代物导向哲学、新物质主义和后人类理论相结合,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物的能动性、符号与物质的平等博弈、以及虚拟物质性等新问题。

郭秋惠副教授高度评价了黄昊东对清宫言吉类首饰的研究,认为其出色之处在于揭示了抽象的文化策略如何通过符号与技术的精密协同,转化为规模化的物质生产,最终服务于帝国政治叙事。她建议,可进一步深挖符号词汇库的建构过程、技术模块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这些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器物如何通过日常使用,实现对理教秩序的固化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针对王慧婷关于AI生成ASMR影像的声音拟象与感官贫困的报告,郭秋惠认为其敏锐地捕捉到AI剥离了传统ASMR的“身体在场性”而导致“感官贫困”的本质。她建议在论文中结合具体的音频案例,以更直观地论证感官体验在被数据化、商品化后,“人将何为”的问题。

郭秋惠充分肯定了魏西笑的研究,认为其将AI幻觉置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本质框架下进行考察,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纠错,而进入了存在的本质层面。该研究深刻地揭示了AI作为“座驾”的极致体现,如何将世界简化为可计算的数据,并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存在理解是否会被这种“无世界”的智能所同化。

最后,她认为郁双星以“自创性媒介”为切入点探讨生物艺术,视角新颖。其报告清晰地呈现了生物艺术在本体论上从静态物转向动态过程、在认识论上从人类独白转向与非人生命对话、在价值论上从审美追求转向嵌入伦理生态复杂性的三重超越,并结合了丰富的案例,极具启发性。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博士生赵立达主持,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博士生黄庆圆先作为与会学生代表进行了致辞。

她以“扎实”“开放”“在场”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她在本届论坛的收获。“扎实”体现在所有讨论都紧密锚定物质细节与真实语境,而非悬浮于概念;“开放”则指议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实现了视野互通与观点互补;“在场”意味着研究能主动与现实观照,回应时代关切。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在艺术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应“回到细节”,夯实研究基础;“保持对话”,促进学科交叉;同时也应“面向公众”,追求可分享、可检验的学术品格。

随后,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艺术理论与创意系主任周计武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赞扬了21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并提出这是一个“文化反哺”的时代,同学们的报告议题多元、史料丰富,许多前沿性的探讨让他“大开眼界”。最后,周计武教授宣布本届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对所有与会师生、志愿者及院领导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对明年将在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举办的下一届三校艺术学博士生论坛的期待与祝愿。




主办单位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协办单位

北京大学杏彩娱乐

清华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艺术史论系


学术委员会

周宪  彭锋  赵奎英  张敢  周计武  

陈岸瑛  李洋  唐宏峰  高薪


会务组委会

周计武 高薪 傅王雪萌 夏钰清 周尚 侯瑜

姜宇骁 吴佳琪 王煜宁 夏珮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