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联合主办的“汲古求新——李刚中国画展”研讨会在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成功举办。
李刚系杏彩娱乐 2018届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在校期间已展现出优秀的组织能力与艺术潜质,现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书画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画的深入研究与创作,此次在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美术馆展出的65幅作品,集中呈现了其2016至2025年间山水画创作的探索轨迹。作品既体现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提炼,也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并在艺术形式与观念层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参加本次展览和研讨会的校外嘉宾有:
栾 剑 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高建胜 江苏省书画院名誉院长
毕宝祥 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
张广才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
王 平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古 强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郭列平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董水荣 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
柯 江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
浦 均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李 业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谭雷鸣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杏彩娱乐 中国画系主任
杨玉贵 南京市油画学会副主席
顾光明 江苏省戏剧学校教授
曾春平 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贾明哲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所副所长
袁 景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李 刚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参加本次展览和研讨会的校内嘉宾有:
聂危谷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原副院长
法志清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院长助理
刘德龙 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还有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代表。
研讨会由刘德龙主持
刘德龙:李刚是杏彩娱乐 2016级中国画专业的硕士。其组织能力突出,艺术造诣也备受认可。2016年读研期间被选调至建湖书画院,2023年又以高层次人才身份引进至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任专职画师。李刚的成长经历既是个人的艺术发展轨迹,也为青年艺术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相信今天各位专家的交流与探讨将带来富有启发的对话。
本次研讨会围绕三个议题展开:一是探讨李刚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二是聚焦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回溯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发展;三是关注AI时代的中国画创作,思考艺术在科技浪潮中如何保持本质并开拓新的可能性。敬请各位畅所欲言。
法志清: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下午好!受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赵奎英院长委托,我谨代表杏彩娱乐 向莅临“汲古求新——李刚中国画展”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杏彩娱乐 始终坚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注重人文底蕴与当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与创作协同的艺术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学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次画展作者李刚老师是杏彩娱乐 2018届中国画艺术硕士,是杏彩娱乐 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优秀案例。展出的65幅作品系统呈现了他近十年来在山水画领域的探索历程。他的创作既深植传统笔墨,又融汇时代感悟,并注重突破与创新,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还向杏彩娱乐 捐赠了作品《清幽境地》,我们对此表示诚挚感谢!此次研讨会既是对李刚老师艺术阶段的总结,也是一次学术交流的平台。期待各位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聂危谷:李刚作为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2018届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他的艺术成长历程展现了不断自我突破的可贵品质。从早年在基层学校任教,到后来进入建湖书画院,再到被引进至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与此同时,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也始终持续——近年来不断推进色彩与水墨的融合以及画面构成的创新,展现出持续进取的态势。他的经历也为在校同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职业发展蕴含着多种跨越的可能。李刚是首位回到母校举办个人画展的毕业生,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经历中获得激励与启发。谢谢大家!
郭列平: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我谨代表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对李刚画展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及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衷心感谢!李刚是杏彩娱乐 两年前引进的高层次书画人才,多年来深耕中国画创作与研究,其持续探索和专注追求的精神值得肯定。杏彩娱乐 作为省级专业艺术机构,始终致力于通过设立创作岗位、主办《艺术百家》期刊、申报艺术基金项目及举办提名展等方式,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成长平台。李刚的艺术之路注重“汲古求新”,既深入传统笔墨,又积极融合现代表现手法,在构图、色彩与造型上积极探索。他坚持从写生与乡土体验中汲取灵感,作品层次丰富、意境深远,体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和谐统一。希望他以此次展览为新的起点,继续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江苏美术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张广才:尊敬的各位同仁:我代表江苏省美协省直分会,对李刚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体现出其对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从艺术角度看,中国画本质是造型艺术,笔墨应为造型服务,二者融为一体方能传递出作品的节奏与韵味。李刚的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笔墨富有表现力,画面整体协调,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一定的学术内涵。中国画凝聚了中国文人的智慧与民族审美,其语言方式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随着年龄与阅历增长,我们越发体会到中国传统画学体系的深厚与独特价值。李刚作为年轻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拓展笔墨语言,展现出清晰的个人探索路径。希望李刚以此为契机,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深化对中国画造型与笔墨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与艺术表现力,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作品。谢谢大家!
栾剑:李刚是通过长期学习和努力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画家。他在南大的学习与深造实现了其职业道路的重要转型,从一名美术教师成功转变为专职画家,并进入省直专业单位工作。李刚的作品扎根传统,在笔墨技法上下过扎实功夫,能够看出黄公望、沈周、石涛、渐江、黄宾虹、陆俨少等历代山水画家对他的影响。但他并未局限于传统,而是坚持走出画室、深入生活,通过实地写生来表现当代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消化和转化传统笔墨,形成更具自主意识的笔墨语言。在笔墨处理上,他实现了从继承、写实到逐渐自由表达的演变。祝愿展览圆满成功!
高建胜:作为长期关注李刚艺术成长的同行,我认为他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类展览,尤其在体制内展览中积累了扎实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值得关注和肯定。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展览参与和学术反馈的确是衡量艺术家成长的重要参考,对年轻画家而言,尽早通过参展逐步建立自己的艺术履历也十分重要。李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深入传统、用心学习和锤炼笔墨,又始终保持着创新求变的意识。他并未受传统束缚,而是在继承中寻求与自身感受和时代气息相契合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他深知技法可以借鉴前人,但艺术最终仍需回归自我——唯有真诚表达,才能走得更远。此次画展的命名也恰切体现了他“汲古求新”的艺术态度。我相信,以他目前的探索方向和积累,未来若能持续深化个人语言、强化创作主体性,有望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
毕宝祥: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的教师,我更认同“教师”这一身份,始终追求自由而贴近内心的创作方式。在我看来,艺术的核心在于真诚与快乐,而非刻意迎合展览机制或观念先行。绘画的本质是传递直观的感受与情感,不必过度拘泥于形式或风格。我尤其推崇写生,它让我们直接面对自然,摒弃刻意“设计”,回归绘画最初带来的快乐。写生不仅锤炼观察与写实能力,也是通向写意与创造的桥梁。近年来我提出“新写实”的探索方向,主张在尊重笔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视觉经验与图像感知,实现写实与写意的融合,使作品既扎根传统又面向当代。李刚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方向的努力与成长。他以扎实的写生为基础,笔墨灵动、意蕴清新,在承接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个人面貌与时代气息。我相信,只要坚持真诚感受、持续探索,他必将不断进步,走得更远。
王平:首先,衷心祝贺李刚画展成功举办,并感谢南大杏彩娱乐 提供这一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李刚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杰出画家,他的成就既得益于时代机遇与师友的帮助,也离不开个人长期的努力与大量作品的积累。他的作品体现出三方面显著特点:一是传统功底扎实,笔墨纯正、格调清雅,画面传递出温和宁静的审美气质;二是勇于探索多元风格,不断尝试新的构图与艺术语言,展现出持续的创新意识;三是充满生动的生活气息,并非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以真诚的感受表现现实,令人产生亲切共鸣。中国画作为千年艺术,在当代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李刚的实践充分表明,传统与创新可以交融并存,中国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祝愿他在未来持续突破、不断带来新的精彩创作,也为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范本。
古强:李刚2022年调入省艺研院,在专业创作、为人处事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展现出全面的能力。在绘画上,他对墨与色的融合进行了深入探索,大胆运用纯花青色,在长纤维纸上通过水与色的交融形成自然肌理,效果出众。他并未简单排斥色彩,而是较好地把握了中国画颜料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平衡。同时,他在工笔与写意的结合上也处理得较为得当,不少作品工写比例协调、收放有度,既体现出青绿山水的工细,也保持了水墨的生动韵味。在创作理念方面,他的作品扎根现实、贴近生活,尤其注重描绘建湖的水乡风貌与地域特色,致力于将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作为一名从基层走出的艺术家,他深深理解这片土地,也擅长用专业语言表达真挚情感。期待他在未来继续保持创作活力,在专业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董水荣:今天非常荣幸参加李刚先生的画展研讨会。作为他曾经的同事,我见证了他一步步从基层稳步成长的历程——这条路我们许多人都深有体会,是一条依靠扎实的传统功底、持续创作与参展获奖,逐渐赢得业界认可的专业路径。李刚的绘画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发展逻辑:早期致力于解决共性问题,锤炼笔墨与造型基础;随后通过展览评审机制获得专业认可;如今他的笔墨语言越发松弛率性,个人风格日益鲜明。接下来,他或许仍需为职称晋升争取重要展览的成绩,但我相信在此之后,他将步入更为自在、更贴近内心的创作阶段,真正实现艺术与人格的统一。绘画不仅是笔墨或造型的问题,更与个人的事业理念、阶段目标以及社会联系密切相关。尤其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它或许能够模仿风格、组合图式,甚至对现有展览机制带来冲击,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在绘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与意义。创作的本质,终究是人与自我、与时代的真诚对话。
李业:首先衷心祝贺李刚画展圆满成功。尽管我脚部受伤、行动不便,仍逐一欣赏了展览中的作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作品大多源于写生,充满生动的现场感与真挚的情感。我特别注意到两幅蓝色调的作品,它们以“净”与“静”二字打动我心。“净”不仅指画面清澈通透,更传递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纯粹意境;“静”则赋予作品幽远安宁的气质,观画如养心,让人暂别喧嚣都市,心生栖身宁静世界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既承传统文人画之底蕴,又以当代视觉语言融汇现代气息,体现出通透且具时代感的审美品格。在快节奏的当下,李刚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处精神休憩之地,既回归传统,又面向当代,展现出可贵的艺术探索。
谭雷鸣:今天荣幸参加李刚先生的画展研讨会,并表示祝贺。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带领研究生一同前来学习交流。南京大学通过展览与研讨会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学术内涵,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就李刚的作品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其一,坚持从写生中汲取灵感。他的许多作品直接来源于写生实践,这不仅延续了自徐悲鸿以来中国画关注现实生活的传统,也使他的创作富有时代气息与生动质感。写生既是对传统笔墨的验证,也是与当代生活对话的重要方式。其二,追求笔墨的生动性与表现力。笔墨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艺术态度。李刚在笔墨运用上注重节奏与韵律,使每幅作品都蕴含着充沛的情绪与生命力,不论是青绿山水还是水墨作品,都体现出对笔墨品质的一贯追求。其三,始终保持质朴清透的艺术品格。他的作品不追求华丽炫技,而是通过写生与笔墨的锤炼,最终呈现出安静、质朴、清透的审美特质,这种对艺术品位的执着尤为可贵。
杨玉贵:今天参加李刚画展研讨会,我作为一名油画家,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几点感受。李刚作为青年艺术家,其作品展现出对写生与形式的深入探索,融汇写意与具象造型,给人以深刻印象。我认为,艺术创作需从自然中汲取素材,但更关键的是以当代视觉语言进行再创造。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元素,画家需要运用个人艺术语言加以提炼与表达,最终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在当代语境下,我们不应被客观物象所局限,而应主动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图式与视觉表达。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具有独特优势,既扎根于笔墨精神,又注重创新形式语言。李刚的作品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其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传统与当代如何结合的思考。艺术的价值在于体现时代精神,同时保持独立的艺术品格。祝愿李刚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突破,取得更大成就。
顾光明:我和李刚先生同为南大校友,今日再次有幸观摩其中国画展,深受启发。他的作品在三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一,造型功底扎实,尤其在人物与场景的结合上把握准确。例如《秦腔插图组画》构图严谨、形象生动,体现出深厚的写实能力。其二,善于从熟悉的水乡风貌与淮剧小镇中汲取灵感,将写生与现实关怀相融合,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对本土题材的深入挖掘,既富有时代气息,也构建了具有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其三,李刚勤于总结、善于思考与领悟,在持续探索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绘画体系,为大尺幅创作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笔墨收放得当,画面富有生机,未来艺术发展值得期待。
曾春平:我与李刚相识两年有余,同样从家乡来到南京的经历,使我对他的艺术追求更能产生共鸣。李刚的作品近年来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面貌,在写生中融入真挚情感,逐步形成个人风格。他早期对传统笔墨打下坚实基础,又通过大量写生,将传统语言转化为既符合主流审美、又具个人特质的表达方式。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山水创作中注重点景人物的刻画,这些形象虽小,却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有效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增强了情境的代入感和共鸣力。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与处理,反映出他在人物造型和情感传达上的用心。李刚始终坚持以情感驱动创作,将写生所见、所感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笔墨语言。相信以他的专注与悟性,未来有望开拓出更宽广的艺术境界。
贾明哲:作为李刚老师的同事,我由衷祝贺他的画展圆满成功。举办如此规模的个展殊为不易,既需要长期的作品积累,也离不开对每个展览细节的精心筹划,而他在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近年来,我多次见到他外出写生创作的多幅作品,其艺术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早期风格较为严谨厚重,近期则愈发从容灵动,尤其以花青为代表的一批新作,笔墨更趋简练、写意性显著增强。无论是九龙口、扬州还是邯郸的写生,都能感受到他从写实逐渐走向心象表达的艺术升华。更让我敬佩的是李刚老师的为人。他从基层做起,历经教育、文化系统多个岗位,最终来到杏彩娱乐 ,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他做事细致认真,更难能可贵的是胸怀开阔、乐于助人——曾主动调动个人资源为单位联系建立实践基地,热心协助多位同事在家乡筹办个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与这样一位宽厚无私、甘于奉献的同事共事,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袁景:从油画创作的视角观察李刚老师近十年的作品,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在形式、色彩与语言层面的明显突破。早期创作风格相对严谨,受物象约束较多;而近年来的作品则愈加自信、舒展,展现出日益鲜明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传统国画媒介中积极探索语言的独特性——不仅用笔用色更加自如,还尝试融入多种媒介进行实验。这种将创作视为“不是在画,而是在玩”的心态,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理想状态:真正自信的艺术家往往能够进入自由、放松而充满探索乐趣的“玩”的境界。李刚近年来正逐步接近这样的创作状态,展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从2016年至今,李刚逐渐从“自信”走向“自我”,不断超越既有的框架,实现了创作状态上的显著提升。
李刚:今天我感到十分幸福和感动!衷心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们在繁忙之中抽出半天时间前来指导,这份支持让我倍感温暖。同时,我要诚挚感谢主办单位——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和省美协省直分会对我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能够从教育岗位转入文旅系统,并从基层画院进入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工作,我深感荣幸,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南大所赋予我的底蕴与信心。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近十年来的探索小结,从水乡题材到各地写生,也在形式与材料方面不断尝试。南大求学时光让我确立了“汲古求新”的态度——既要深入传统笔墨,也要面向当代、真诚表达。特别感谢聂危谷老师的创新精神为我指引方向。我知道自己在从具象到抽象、从繁至简的探索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今天的讨论让我更加明确未来的目标。艺术之路漫长,但有师友同行,我倍感幸福。最后,还要感谢刘德龙兄的邀请,以及明哲、袁景等朋友们的全力协助。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力量与温暖的人,我会继续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与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杏彩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育人成果与学术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不仅为校内外艺术家与学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高端平台,更展现了杏彩娱乐 在推动中国画传承与创新、融汇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